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段
看到時先認出阿米爾罕,以為這片段是他的舊片。之後偶然看到「三個傻瓜」的預告片,才知道原來這是部還沒上映的片XD
看過「心中的小星星」(這部已經變成很多老師介紹學習障礙生時的必看影片)的人,想必對那位充滿創意又對學生循循善誘的老師很有印象,飾演老師的阿米爾罕也是那部片的導演。
而新片──三個傻瓜,同樣也是在探討印度的填鴨教育。主要是敘述兩位朋友,一個競爭對手約好●年後在某地相聚,而最關鍵的男主角藍秋(阿米爾罕飾)卻不在,轉而踏上尋找男主角之旅,在旅途中回憶當年在大學藍秋的驚人之舉和青春過往。全片以男主角的好朋友法漢的視點做敘述,悲喜劇情轉折得很好,結局不落俗套,在前後劇情呼應上令人拍案叫絕,。跟上一片「心中的小星星」比起來,「三個傻瓜」在劇情推進、觸動人心的部份進步很多,全片幾乎沒有冷場(厄...好吧,也許在唱歌和一直開車的畫面有點無聊)
雖然劇情有點熱血理想化(如拉朱的錄取,病毒教授的改變),但還是能讓人看得熱淚盈眶。很喜歡片中處理法漢和家人溝通的地方,並不是法漢說了我其實想做什麼,然後老爸就哭哭的說噢孩子我錯了你去做你想做的吧,而是直接冷血吐槽,最後法漢用家人的愛去感動父親。很樸實,很直接。很喜歡阿米爾罕的說教方式,從心中的小星星到三個傻瓜,他的確有道理想表達給大家,卻不是一直說教說教,說教到最後還一定要對方懺悔,而是稍稍碰觸議題,歡樂的傳達理念,不期待對方有任何改變,只是做了他認為該做的事後,轉身離去,不需要探討什麼大道理,不需要懺悔自我反省,而是好好享受他傳達理念時所帶來的趣味和感動。到了電影院放鬆心情時為什麼還要被電影說教呢?
「陛下!您真偉大,請接受這微薄的供奉」,原本是男宿中,學長整學弟用的,在中間,變成哥兒們間最深的感激,最後,是查圖爾逗趣的收場。這部片裡有不少有意思的話,但我想這句,最能代表這部片了XD
後來看一下別人PO的文章,才知道在印度當工程師,地位等同於在台灣當上醫師、律師。想想看如果小孩說他不要當醫生要去當野生動物攝影家,就知道為什麼法漢爸那麼生氣了
片中印度語與英語交雜講,有點像呆灣郎講話時國台語混雜用,使用台語的老人家會台日語混雜用一樣XD
先講一下別的有的沒有的感想好了,因為剛看完腦袋都是那些疑問。
有點意外原來印度也是那種填鴨教育的國家,在看心中的小星星時只知道印度是個競爭激烈的國家,原本想說教學法也許會不同,原來也是填鴨式教育嗎。
雖然杜鵑鳥會把但產在別的鳥的巢中,不過把蛋推下去的,不是母鳥而是小杜鵑喔!而且只要破蛋了,就算眼睛都還沒能睜開,就會憑著本能把寄主的蛋推出去呢(真是糟糕的鳥XD)
嬰兒出生後沒有哭,不是還要抓著他的腳,把他整個身子倒過來後打他屁股嗎(搔頭)
最後,因為已經過了某個年紀了,再看這部片時,只會覺得:噢~當年也是這樣呢!噢~如果當年也像藍秋那麼有種的話多好 等等的。如果是在高中時看到這部片,也許可以產生更大的共鳴吧!